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 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从机制,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工作,不断繁荣民俗文化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 是民俗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殡葬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 会结构、生活礼仪等都是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游艺竞技等。此外还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对某一民族心理素质的 影响。
中国各民族在其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以及移民迁徙、地域变迁、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 为,以及独特的民俗艺术。例如,心意民俗中,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精卫衔石填东海的悲壮举动及夸父逐日的勇敢坚韧,大禹治水三过家 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畏权势金钱的生死恋情等等。中国民俗文化以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 仪制习俗、民间文艺等。内容非常庞杂丰富。
二、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够深入,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没落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认为民俗文化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意 义。于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对民俗文化没有好的感觉。不会在认识方面给予其过多的探讨与关注,人们在对其的学术研究领域步入了死角,导致学识理念的落伍 与滞后,遏制了民俗文化前进的步伐,于是便出现了对民俗文化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批判与否定,认为那是愚蠢之行。这些以神话构筑的民俗成为不 少现代人攻击的对象。
任何民族中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们身上都打上这样或是那样的烙印,以科学思维的尺度衡量,难免看出某个民俗事象形成中的无知,愚昧和 荒谬,可是它并不是个体的失误,也不是现代人全盘否定的依据。因此在大众化的思想领域里,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被遗弃的考验。
(二)民俗文化的遗失与没落现象严重
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民族战争、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灾难、时间与空间交替、沧海桑田,不断变化,同时也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步伐的 前进,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虚弱了,原本强势的地位已变得极其脆弱了,其中大量的民族文化被遗失和伴随时代的变化而没落。
(三)现实的羁绊束缚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民俗文化领域由于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于是 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疑虑放不开手脚。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导致民俗文 化发展缓慢。从相关政策上看,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造 成资金投入不足。另外,复合型民俗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民俗文化领域的人才应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三、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许多传统民俗文化濒临消亡,这是非常严酷的现实。面临着这种窘境,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研究、开发民 俗文化,能充分认识到民俗价值所在,能揭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真谛,在很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我国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多彩多姿,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体,促进 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方面
民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生产力,因此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作为产业经济去经营,可以作为文化资本去投入生 产。如当今兴起的民俗文化旅游业,就是把民俗文化作为经济资源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而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引导和保护民俗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研究民俗文化要与振兴经济相结合,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扩大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传统民俗文 化对经济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社会生活方面
对于传承统民俗文化来说,保护传统建筑,传统美德、传统歌舞、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民俗是传统民俗能够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发展的基础。民俗文化的 发展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了解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我们有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在正确对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的高度来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拓展民俗文化的产业领域,不断丰富产业样式,努力提高民俗文化产业效能。
(一)发展民俗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宽容性原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俗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允许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胸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思想,保护民俗文化,发展民俗产业。
2.选择性原则
不可否认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种有争议的文化理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是其特点。在比较优劣中筛选,对其精心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达到去粗取精,去芜存菁的目的。
3.创新性原则
把高新技术引入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推动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民俗文化政策。要制定优秀民俗文化发掘保护政策。要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引进各类高素质民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政策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某些变迁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不应阻挠也是无法阻挠的。事实上,任何民俗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任何一种民俗文化要充满活力就必须与其他文化相接触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弘扬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去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借鉴国外先进 民俗文化成果,然后在与这些异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实现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促进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民俗文化改革和发展并重的文化政策
文化部门制定政策引导民俗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它的可持续发展。民俗文化或多或少会存在不健康的不科学的成分,我们应当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 量最大程度地反映真实的民俗文化。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文化的持续 发展。
同时,在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运作的时候应当首先考虑到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利用民俗文化追求经济利益,如果只顾赚钱 而使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民俗,因商业气息过浓而流于庸俗化,失去了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与质朴,那么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败。因此在实践中 应当尽到保护民俗文化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