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塘沽新港一片繁忙,随着“嘟嘟嘟”的汽笛长鸣,一艘客轮缓缓向渤海湾驶去。在这艘客轮上,看不到兴奋的表情和笑脸,伴随着《安魂曲》和素白的鲜花, 一把把骨灰从甲板上飘洒到大海深处,一百多名来自北京的乘客神情肃穆地凝视着漫无边际的海平面。这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组织的骨灰撒海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张女士送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生前热爱艺术、迷恋大海,所以当我听说北京也组织骨灰撒海时,立刻就登记报名。”让张女士感到意外的是,包 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骨灰告别仪式、往返的大巴接送、撒骨灰的客轮、午餐和保险,整个活动下来只花费了380元,既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又十分节俭。
从1994年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北京市殡葬协会、八宝山礼仪公司、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联合推出骨灰撒海殡葬方式后,至今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已组织了60次活动,5300份骨灰撒入了天津塘沽新港外的渤海湾,参加活动达1万多人。
但尽管如此,选择墓地安葬骨灰的还是远远超过骨灰撒海的方式,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北京市组织了10次骨灰撒海。如果说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革命,那么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无疑又是一次革命,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家住朝阳区的王大爷的老伴去年去世了,他告诉记者,办完老伴的后事前后花了1万多元。北大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墓葬文化课题研究组的田梅说,“现在很多殡 仪馆都提供丧事一条龙服务,不但帮亡故的亲人完成火化到下葬的全过程,而且还有专业的主持人并全程录制光碟,可以保存纪念。这样一套流程的费用大约上万 元。”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同志告诉记者,告别仪式结束后的花圈都被付之一炬,“一年为此要砍伐多少根竹子呢?又会给空 气带来多大的污染呢?”相比之下,我国台湾的做法就颇为值得借鉴:一个从事水果生意的老人去世后,追思会上摆放的不是花圈,而是各种水果,屏幕上播放着他 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给参加者带来更丰富的体会。
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原本也是以土葬为主流的国家,但后来民众普遍意识到土葬造坟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新型的火葬文化开始深入人心。首尔市政府设立了专门的 撒骨灰场所,人们只是象征性地捡取少量骨灰与专门研制的土混合成颗粒,在指定场所撒散,并把这些场所建成生态公园。骨灰在这些场所撒散只在地形图上标示, 不能立碑,不能记号,墓地设有特殊的“命簿”,即把骨灰在此撒散的先人登记在册,输入电脑。命簿保管期为60年,平时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显示给亲属看,以慰 藉先人。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海葬之外,目前北京的一些陵园还推出了树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位于丰台区花乡的思亲园公墓叶女士告诉记者,树葬就是在埋放骨灰盒 的土地上种植树木代替石碑,人们可以选择已故亲人生前喜欢的树木。草坪葬是用很小的卧碑代替高大的竖碑,然后在周围种上花草,从远处看就是一片草地。目前 树葬和草坪葬的费用在5000元左右,选择这种绿色殡葬方式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但是最有意思的还是瑞典发明的环保殡葬法。田梅介绍,其做法是先把死者遗体浸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待其冻脆后轻微摇晃,使之变成粉末,然后将粉末 放入真空容器进行干燥处理,最后把干粉装进由泥炭或玉米淀粉制成的骨灰盒中埋进土里。6个月之后,这些粉末就会变成肥沃的土壤。同时,亲属们还可以在骨灰 盒埋入地的上层选种一两种植物,从而将死者躯体的分子变成植物的一部分。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防止有害物质或气体进入到自然界,而且还能将死者遗体得到彻底的 生态利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解决目前各国的殡葬浪费问题。但这种做法涉及到大容量的液氮设备和先进的工业装置,如果要实行必然带来火葬装置的大换 代,殡仪馆也要进行改造,成本比较大。另外,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信仰上的区别也导致这种殡葬方式近期不会进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