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将埋葬死者视作其亲属的神圣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是虔诚敬神的表现,是遵守祖训的象征。
坟墓的出现源于对祖先崇拜的需要。米诺人在其文化发展的早期就开始修建被称为“陶勒斯”(tholos)的合葬穹顶墓。到了青铜时代的旧王宫时期,原来流行的氏族集体墓葬已不流行,去而代之的是单人葬墓,随葬品主要为日用品和私人印章等。此时王族豪华陵墓尚未发现。到了新王宫时期,陶棺葬石室墓十分流行,有的陶棺相当讲究,外壁饰有表现祭祀场面的图画,随葬品已出现金银饰品等。
克里特的克诺索斯陵墓是这一时期陵墓的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了米诺斯贵族葬礼的盛大与奢侈。它位于克诺索斯王宫南部,用方正的巨大石块砌成。墓室中有庭院、圆柱厅、神堂、内室等,内部有走廊与各室相通。圆柱厅中的墙壁上绘有象征权力的双面斧。整座分明是依照王宫的布局修建的,而且规模丝毫不逊色于王宫。死去的国王俨然是做为至高无上的判官审判着阴间的一切的。
迈锡尼时期,普通百姓被埋在山坡上或是岩石的地下室中,死者有一个存储器皿、武器和装饰品。国外的安息地则是当时流行的竖穴墓。坟墓高大宏伟,随葬品有各种贵重物品。晚期的迈锡尼文明中,王族墓流行圆顶墓,随葬品一般为十分精致的金银制品。其中“阿特柔斯王宝库”的园顶墓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陵墓特色。墓高13米,直径14.5米,东侧有宽6米,长35米的墓道,大门高10.5米,有重达120吨的巨石做盖。
从荷马时代到古典时代,希腊人的丧葬仪式的基本程序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多大改变。即清洗尸体、涂油尸裹、停尸举哀、焚烧或土埋。其间必须有亲朋好友的恸哭,送葬的人群,主祭人的祈祷奠酒,奉献祭品牺牲,最后是葬礼宴会。
在仪式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忽略的。对死者的清洗、涂油、包裹是一种仪式化的洗涤,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家人的悲痛有一整套仪式化的行为来表达:死者的亲属拔掉自己的头发,撕破衣服,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翻滚在脏杂的污秽里,发出悲戚的长号,呼唤着死者的名字——这不仅能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是一种对于死者的义务,只必需的。尸体一般停放三天后出殡,富人多用马车装载棺木。在送葬的队伍中,通常是男人走在最前面,妇女跟在棺木的后面。每个家族有自己的墓地。葬礼有死者最亲近的人来主持。他负责向死者献祭,祈祷并行奠酒礼。如果是火葬,还需要他从灰烬中将死者的遗骨收拾起来,放在骨灰翁里。祭献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活用品,对男人多祭献武器、刀剑和男人的饰品;对女人多祭献珠宝、衣服和纺织用品。也有床、椅、陶罐、水瓶等,这些物品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泥土捏制的代制品。另一类是食品和动物牺牲。在祭献死者是,人们总是小心地在坟墓旁将牛奶、葡萄酒以及动物的鲜血注入地下,以供死者享用。一些富人的墓前还有长方形的墓碑,上面有纪念性的诗句和浮雕,表现了对现世的留恋或对死者的赞美。宴会是稍后在死者家中举行的。在下葬十三天后,死者的亲属要请亲朋好友一起,追忆死者生前的种种业绩,借以寄托缅怀之情。席散,哀悼期也随之结束。之后,对死者的哀悼便并入该城邦的“死者之日”中,每逢这一天,每户人家都会到自己家的墓地为死者清扫整修坟墓,致祭祈祷,祝愿死者平安并保佑生者幸福。
《伊利亚特》中记载了帕特罗克洛斯的葬礼,人们先向斯佩尔赫累斯举行了盛大的祭献,将其生前的爱犬、马、羊、牛杀死并杀死几个战俘殉葬。然后焚化他的遗体,将骨灰装进黄金罐中,为他修建了巨大的陵墓,并举行了盛大的竞技活动,分送各种贵重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