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知识
当前页面:首页 > 松鹤陵园 > 殡葬知识 > 殡葬科技

关于人类殡葬科学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研究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8-31  浏览量:0次
殡葬,是一个人们十分忌讳的话题,因为它意味着人生的终结。殡葬,同时也是人们不容回避的话题,因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环保,是一个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因为它关系到大家生活的环境。环保,同时也是人们必须面对的话题,因为环境污染很大程度都是人为造成的。殡葬对环保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万万不可忽视。
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人们的殡葬观念问题,才能使人类的殡葬活动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
  比如,我国现在正在施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政策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中国殡葬协会会长范兆岐说:“解放初期我国殡葬改革就是平坟扩耕。殡葬改革,应该说推行火葬是它的核心。”“在推行火葬过程中,安徽的经验比较可取,就是一个县同时开始,一个地区同时开始,整体推进,大家都一起来,党员干部齐上阵,宣传铺天盖地,带有强制性,规定一个时间,一齐火化,把那棺木都废掉。”“我们殡葬改革的任务,是少占地,甚至不占地,骨灰不保留,现在群众还不能完全接受,那么可以保留一定的时间,两代人总够了吧。”这些观念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是很正确的。其实不然,这是殡葬改革观念上的一个严重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匡正,必然与我国把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南辕北辙,生态学理论表明:人类的生和死是同样重要的问题。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今人口的出生有了“计划生育”国策的限制,而人口死亡的殡葬方式对未来人类生态的影响却没能引起重视,还没有认识到火葬场是被环境保护遗忘了的角落。
  殡葬改革,一场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社会风俗革命,它面对的是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丧葬风俗。正因如此,殡葬改革困难重重,步步艰难。同时,殡葬改革面对的也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只要解决好殡葬改革多环节的环保问题,殡葬改革就会得到迅猛地发展。环保问题一天解决不了,殡改工作就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环保是殡葬改革的关键所在。
  纵观中国殡葬改革的进程,每一环节都与环保问题紧紧相连,环保问题也始终制约着殡葬改革事业的发展,如何妥善处理、解决环保问题是殡葬改革的关键所在。改革土葬,葬礼改革就是破除丧葬中的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实行文明节俭办丧事。诚然,葬法改革就是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葬礼改革就是提倡文明节简的丧葬礼仪,保护社会人文环境。总而言之,殡葬改革的前提是保护环境,结果还是为了保护环境,环保问题制约着殡葬改革的发展,
环保问题解决如何是衡量殡葬改革的重要标准。
  我查阅了大量新闻及文史资料,走访和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认真分析论证和研究了古今中外人类殡葬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殡葬改革方针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有关研究情况和建议如下:
一、我国土葬的状况
丧葬习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总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情况。土葬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殡葬形式,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古人最初用瓦棺,殷商时才使用木棺。起初,人类的落后、愚昧,无法解释与抗拒大自然的力量。为了求得生存与安定的生活,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就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神。对于人的死,他们就更迷惑,继而“入土为安”这种思想也就成了他们最初的意识形态的体现了。再者,从古代的社会状况看,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土葬是完全可行的。据统计,地球上自从人类出现,迄今为止,共生存过近一千亿人,但其中95%的人都已经作古了。古代的坟墓,除了极少数帝王将相的坟墓以文物形式存留下来之外,其余的坟墓无一存在。其原因何在?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经济能力用砖、石等材料建造永久性坟墓,而木质的棺材、草席和遗体被微生物分解溶入土壤就无影无踪了,所以才为后代的人留下了广阔的净土和生存空间。
但是现在,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示,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均耕地面积是0.11 公顷,森林覆盖率13.9%,只及世界水平的15%。据民政部有关资料报道,每年我国平均死亡人数为820万。2002年,土葬率占49.4%,土葬遗体就有405.08万个。每口棺材平均用0.5 立方米木材,那么我国每年仅制作木棺需要用202.54万立方米优质木材。2000年我国木材产量为4672万立方米,则棺木用量就占了4.3%。除此之外,土葬还要占用耕地,按每座坟墓平均占地10平方米,特别是现代人用水泥材料修筑的坟墓,包括水泥材质的坟头和墓穴,“水泥”是现代人发明的永不腐朽的建筑材料,非常坚固、很难风化,它是用来建楼房、修桥梁等方面的特好材料,如果用它来修坟墓,坟墓就成了永久的坟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国每年则有4051公顷土地被坟墓占去。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以后,死人坟墓将会满山遍野,绿色植物将会没有生存空间,活着的人也将无地可耕。
有关资料报道,浙江省每年修坟损失耕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全部耕地,仅1992年温州地区一年就修坟墓3万多个,耗资2亿多元,占地1200亩,有的坟墓修得如宫殿一般;云南省昭通地区1999年有人口480万,其中农业人中470万,人均占有耕地仅为0.78亩,统计资料显示,该地区年均死亡人数为2.8万人,而实行土葬的高达98%以上,每年侵占土地825亩……。死人与活人争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土葬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但是它确实已无法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强制执行是没有结果的,除非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它,那会是另一翻景象了。看看如今,红红火火,门庭若市的火葬场,是否真的解决了土葬的问题呢?
二、我国火葬的状况
火葬是继土葬之后我国的第二大殡葬形式,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火葬并不是在这几十年才开始盛行的,它也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北史·契丹传》契丹早期是露天兼火化,契丹人死了父母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大约在唐代,受佛教影响,火葬迅速推广。到宋太祖时,开国伊始,即下诏“焚民以火葬”。《吹剑录外集》理宗时俞文豹指出“如今京城内外,每天物故者数已百计,若非火化,何所埋葬”。可谓独具慧眼,颇有远见。明清两代,火葬被明令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方国家预言新政权解决不了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毛泽东主席倡议领导干部带头火葬,主要是为了节约土地,也有反对封建迷信,显示唯物主义精神和无神论的因素。虽然党内曾有不同意见,但火葬作为一种不成文的“纪律”还是实行下来了,以后又扩及到职工、城市居民和农民。当然,这个过程还因为有一系列福利上对土葬的限制性措施和对火葬的奖励性措施。
相对于传统土葬,在当初火葬确实缓解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主要问题,并一度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同与推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人民富裕了,由于缺乏政府科学的殡葬观念引导,火葬已经发生了异化,例如火化遗体时还要罩上纸棺、甚至是优质木棺,还美其名曰:“人性化服务”,而且大修特修豪华骨灰墓园,越是富贵之家,越是堂皇,与毛泽东主席的初衷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特别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学学说的发展,火葬已不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完美的解决殡葬问题。火葬在解决土葬的主要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和更严重的问题。
第一.火葬的实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资源浪费
通过研究发现,尸体在燃烧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卤化合物、颗粒物(烟尘和粉尘)等。这些都是大气污染十大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火葬采用物理化学的方式处理遗体。而物质是不灭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总和。按平均每具尸体60公斤,衣服、鞋、帽、被褥等共5公斤,所用柴油15公斤计算,燃烧反应后生成了3公斤骨灰加77公斤有害气体。2002年,我国火葬率达死亡人数的50.6%,每年就有414.92万个遗体需要火葬。则每年要消耗6.2238万吨柴油,烧掉26.97万吨高等有机肥料(遗体)并产生31.95万吨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如果实际统计出从1956年至现在火葬所消耗掉的柴油,那一定是个天文数字。石油是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火葬消耗这么多的柴油,真是触目惊心。
 据专家最乐观的估计,按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速度,地球上的石油只能开采40年。石油过早的枯竭,会使地球上煤炭资源的开采期由200年一下子缩短到50年。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也而面临同样的命运。与舒适生活相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数以万计的工业废气排向天空,使大气混浊不堪,极地臭氧层空间不断扩大,全球温度显著升高,极地冰川在迅速融化,森林、湿地大片、大片地消失,野生动植物迅速灭绝,到处都是固体、气体、液体垃圾,几乎找不到清洁的天空、陆地和海洋。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我们逼近。灾难是可怕的,但更加可怕的是对灾难的无知和麻木,我们应该醒悟了。
第二.绝大多数老百姓从思想深处不愿意火葬
人类对死者遗体的殡葬行为,是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文明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行动,非常在意心理上的感受,由于人们对火葬有“惨不忍睹”的恐惧心理,有“死后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去”的失落感,没有“入土为安”让人的心理感受好、更符合数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所以,在推行火葬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在农村,很多丧属“抗拒”火葬,“偷着”埋人,人死了,丧属不敢声张,不敢哭泣,强忍着泪水,在夜深人静时偷着土葬,一旦被举报,就会被强行挖出尸体火化,有些是处以很重的罚款了之。所以,出现了一种现象,有的人“失踪”了半年多,人们才知道是某某人已经死亡了。
在城市,由殡葬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了所有医院的太平间,尸体一律不能外运,限制了“偷着”土葬的可能性,丧属“自觉”执行火葬,不仅是因为无墓地可埋,更是因为害怕各种严厉的处罚,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上都是一种无奈。也有一部分能耐大的城市人,他们把尸体放在救护车里,“偷着”运出城市,到很远的农村去土葬。一旦被举报,也会受到特别严厉的处罚,有的被报纸和电视媒体曝光。再一种情况是一些不愿意火葬的老年人,生病了自知不能长久,便不去医院治疗,让家人把自己送到农村,从而放弃了在城市抢救的机会。还有《榆林城出殡风愈刮愈烈》连续报道披露:火葬场内廖无“人”,防护林中满是坟。
以上这些现象无论对与错,都是民心民意对“入土为安”情有独钟的真实写照。
第三.骨灰安置混乱,破坏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墓园建设一直快马加鞭,大量的占用耕地、草地、山坡、沟坡,另一方面,由于火葬业的暴利,豪华墓园、塔陵、骨灰堂耗资巨大,修建之风大有越演越烈之势。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它们也并没有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在农村,尽管在国家政策要求之下,在乡镇干部督促之下,一部分家庭将亲人遗体火化,然而事后再次土葬却无人过问。特别是将骨灰盒放进棺材土葬,理直气壮地大操大办,这种情况在农村很普遍,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国家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双重浪费,给农民自己也造成了双重负担。
在城市,就是那些真正接受火葬的人,而他们的情况却也不容乐观。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的骨灰盒回被保存在离城市较远的骨灰墓园。这些墓园大都是丧属花了巨资用砖、水泥、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瓷砖等材料建造的。这种骨灰墓园一般都建在平原或者山坡上,看来似乎没占可耕地,遥望过去,密集的墓群中,一排排、一层层、一行行的石碑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的确蔚然壮观。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座坟墓只占几平方米土地,日积月累,将会蚕食掉大量的土地,并且这些密集的水泥墓群连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水泥盖子,给地面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很难风化,这才是最真实的永久性占地。大片的豪华墓群替代了原来的绿色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甚至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缓解我国各地骨灰盒存放场所紧张和遗体火化后再次土葬之风蔓延,广东省首开先河,提出有组织地实行海葬,即实行将骨灰撒进大海里的方法,以求彻底解决骨灰存放问题。然而,此种方法并非高明之举,虽然骨灰撒海可以一劳永逸,但动用海船耗掉的燃油是多少?排放的废气又是多少?这样对环保是更为不利的。
几十年来,人们的“由土葬到火葬是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殡葬观念,到今天我们再从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是否值得推敲?
据悉,美国有一种太空葬,是把骨灰放进钛合金骨灰盒,所携带骨灰多少是按克计费,再用火箭带到太空,然后由丧属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死者骨灰盒在太空漫游。由此也引起其它国家一些有钱人的羡慕和效仿,例如,德国一位名叫海因茨·米勒的死者,2004年4月底,他的骨灰已经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升空,去太空寻找自己的归宿。把骨灰安放到太空费用实在不菲,仅发射费用就需1.1万欧元,每克骨灰的运费为2000欧元。这种高昂的代价只能浪费资源和制造太空垃圾。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骨灰存放到骨灰寄存堂就可以节约土地,但是节约了土地,在骨灰寄存堂里就不能植树造林了,骨灰如果永远存放在骨灰寄存堂,也就永远不能回归大自然,高昂的殡葬费用就不能发挥综合的、生态的效益。
另外,近几年来,出现了“清明扫墓,网上祭祀”的新动向,这种虚幻的方式它虽然不会污染自然环境,但是对实实在在的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是没有一点一滴实际效果的,而且与人们“干真事干实事”的诚信精神是相违背的。
第四.火葬场造价昂贵,投资巨大
据悉,一个大型火葬场需要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小型火葬场投资也要3000多万元人民币。浙江省现有火葬殡仪馆30多个,计划要发展到100个,按照新建造一个小型火葬殡仪馆3000万元计算,将还要投资20.4亿元,加上道路等配套设施费用投资数额巨大,火葬场的增多,就意味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如果以此(按每个县建一个火葬场)来推算,全国还将用于火葬场建设投资额为600多亿,这个数目是惊人的。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五. 火葬费用极高,逝者家属痛上加痛
近些年来,由于火葬业特殊的垄断地位,职能部门管理上的不到位,客观上使殡葬用品市场混乱,经营者抓住人们办丧事攀比之风的心理,巧立名目、漫天要价,行业暴利越演越烈。根据一位在浙江从事殡葬经营服务近十年的老板自述:“别看干我们这一行名声不太好,可死人的钱真是太好赚了。火葬的利润一般都超过了300%,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000%--2000%。死一个人要花多少钱,坦率地告诉你,至少要花上万元,搞风光大葬花四五十万元也不算多。从殡仪馆的帐目上看,消费并不多:火化费300元,整容费300元,遗体接送费200元,租用告别厅大厅300元,小厅120元,加上租用花圈等开销,最多不过3000元。账面上的消费不多,可实际操作起来开销可不少。如死者下葬时的寿衣,普通棉布面料要800--1200元,绸缎面料最少也要2000元一套;骨灰盒最廉价的1500元,一般家庭至少要购买三四千元的红木骨灰盒,面子上才勉强过得去。”除了这些以外,在墓园的花费同样昂贵。在殡仪馆的收费多达十几项,分别是:运尸费、抬尸费、小厅费、休息费、火化费、卫生费、取灰费、办证费、乐队、火袋费等。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最低标准,从太平间到火葬场、再到骨灰堂、最后入土,最低的费用需要七八千元。然而据知情的有关同志介绍:“海宁属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殡葬开支在全国算高的。殡葬服务多达100多项。在东部沿海地带,一块墓地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也不稀奇。”一般普通墓穴要三千元左右,而高档墓穴售价可达数万元、甚至十多万元。这些收费标准,收费项目不知有何依据?昂贵的火葬费用极大的侵害了广大死者家属的利益,不但让他们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蒙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殡葬业何以成为暴利行业
曾几何时,一度被人们不屑一顾的殡葬行业已是红红火火。火葬场门庭若市,吹奏乐队忙着“赶场”;花圈店、寿衣店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过去没人愿意干的医院太平间,已形成了家族式经营;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某地新建一个殡仪馆,不少人闻风而动,纷纷从其他单位调人,其中不乏机关事业单位。毋庸讳言,这一切,都是因为殡葬业早已成为一个暴利行业,有着丰厚的利润。
殡葬服务设施属于国家特殊管理领域,由于其特殊性,在同一地区,行业准入的殡葬服务设施是有限的,某些行业仍属垄断经营状态。而殡葬业暴利的根源就在于此。截至目前,海宁市只有一个火葬场,而一家医院也只有一个太平间。没有竞争,必然产生垄断,而垄断就意味着暴利。
除了垄断的因素外,殡葬业成为暴利行业,还有传统习俗方面的原因。殡葬是人们家族观念强化的一种体现。人们为了显示在家族中权威和地位,在办丧事上互相攀比,一定程度上给殡葬业暴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要对逝者尽孝心,弥补生前的遗憾,似乎骨灰盒、墓地置办得越豪华、钱花得越多,就越孝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知识分子坦言:“虽然我们都明白节俭文明办丧事的道理,但是大家都是这样办的,我们如果不办,会遭人笑话的。在这一点上谁也不能免俗。”而经营者则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趁机狠宰一刀。此时的人们已不像平时消费那样理性和从容,基本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我国年平均死亡人数在820万人以上,以每具遗体消费1000元的低标准计算,则殡葬市场年均总消费额也在82亿元以上。但实际上殡葬消费远不止这些。
现今火葬场大多成了赚钱机器。还有,骨灰盒、寿衣等殡仪丧葬用品是不是都该在指定的地点购买,如果仅仅指定下属的火葬场或是内部相关的机构,自己给自己人发合格证,是不是已经构成了垄断。即便是特殊商品,只要是和公众相关的商品,需要人们掏钱购买,那么就不允许垄断,因为垄断必然产生暴利。
第七.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南辕北辙。
1999—2002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殡葬管理工作,殡葬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火化量连年增长,火化率平均每年增加3个百分点;殡仪馆平均每年增加56个,公墓平均每年增加36个,显示了地方政府对殡葬事业投资力度;殡葬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职工地位的提高,显示了全社会对殡葬行业的支持。
我国现阶段殡葬部门的这些“丰功伟绩”,完全是因为殡葬改革观念上的误区造成的,成绩越大,浪费资源越多,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严重。
显然,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人们已经发现火葬给广大消费者带了诸多的不便,也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火葬不但解决不了人类的殡葬问题,反而使情况更糟。面对目前这两种殡葬形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人们是否思考过用一种新的形式来代替它们,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国家的殡葬问题。
   三、一种新的殡葬形式的设想——生态葬
   随着豪华骨灰公墓行业的发展,生态的恶化日趋严重,人们已认识到传统殡葬形式的危害性,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里,生态墓园的思想已经悄然而生。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土葬和火葬的问题,他们已开始试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的服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谋求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国家的重点计划。墓园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墓园绿化和园林化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生态墓园的设计体现了“生者为重、环保为重”的思想,力求妥善解决骨灰安置等问题,在让逝者入土为安的同时,还能给活着的人留下一片绿色。海宁市民政局殡葬所何主任很有见地,她主张实行新的生态葬——树葬。当然目前的生态葬这种方式还是以火化遗体为前提,并没有认识到火化遗体的危害性,绿化力度也不够大,例如,树葬收费很高,西安栽一棵树收3000元,上海收30000元以上……虽然如此,但仍然有进步意义,以舆论宣传和实际行动抨击了豪华骨灰墓园对生态的危害,也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生态葬奠定了启蒙思想。
人类不科学的殡葬活动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而科学的殡葬活动却能对生态建设造成巨大的推动。我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生态葬,就是对死者遗体不要火化,而将死者遗体用可降解的环保棺材装殓后深埋地下,以地面植树、园林化作为纪念,遗体进入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土地立体使用,绿化成林,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更加安乐祥和。所以这是一种最能被老百姓所接受的殡葬方式。
生态葬还有其它形式如“回族葬式”、“水葬”和“天葬”等等,那是渔民和少数民族的固有殡葬方式。生态葬式多样性的前提,是它们既符合生态规律,又尊重人们自己良好的心理感受,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就表明它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潜在的有用价值。那么,生态葬也就其自身特点也足以证明它存在的必要性。
生态葬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如阳光、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可表示为:生态系统等于非生物环境加生物群落。(参考高中地理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一种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和环境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物质循环关系。 
通俗地讲,就是在土地上可以长出绿色植物,其中有10%被动物消费掉(吃掉),其余植物以及全部动物死亡后又被微生物分解,再回到土地之中,作着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还可叫作生物链或者生态链。
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系统精心管理者。人类的行为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是有智慧的高级生物,人类曾一度自诩为主宰地球的力量,但生态学已经提醒我们,人类只是地球村中的一员,如果不遵循生态规律发展,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人类的殡葬活动,也必须遵循生态规律。
生态学的理论表明:土壤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栖息地及葬身之地,在它们的生命运动中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它们死亡后的残体,最后都融入土地,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而返回自然。自然界的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净化和生命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个体死亡后的遗体如果被火化,也就直接变成有害气体进入大气而造成污染,因此不能经过分解者还原给土壤,离开了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土壤环境中一些重要元素就会出现短缺,生态系统就不能维持平衡。人本来就赖以生存在土地上,作完毕生奉献而死,后又回归土地之中,化成孕育绿色生命的养料,将是其最后的奉献。
生态学的理论还表明:植被尤其森林的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水;保护环境,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堤护田;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造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遵循生态规律,人类的殡葬活动,最科学、最合理合情合法的形式,就是将死者的遗体在土壤中深埋,并在墓地尽可能多地植树造林,人类通过这种殡葬形式绿化荒山、荒坡、荒地,也就能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这种殡葬形式就是——生态葬。
生态葬将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生态葬并不仅仅是生态学家的任务,也不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所能解决,而且有赖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参与,有赖于政府的英明决策。
   (二)生态葬的特点
第一:一步到位回归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受到“节约殡葬用地”概念的限制,绿化地带不准埋人,政府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谋其事,互相不能统筹兼顾,缺乏科学观念的指导,造成了绿化缺乏资金和殡葬缺乏土地的局面。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以只要政府有关部门把殡葬和绿化统筹兼顾,把墓地并入绿化地,就不愁埋人无地方了,同时也解决了绿化缺少资金等问题。人死后,不必经过火葬环节,就在统一规划的绿化地带,将遗体深埋地下,地面植树造林不留坟头——墓地园林化用树用花作祭祀,当然还要尊重老百姓的自愿,也可以允许部分人在树林中留有纯粹土壤的坟头和小墓碑(不超过砖头大的)。严禁修建水泥坟头和墓穴,立大的石碑。没有水泥坟墓就是不占土地,这样就是地下埋人地上植树,而且更好地加快了土地的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我国是13亿的人口大国,平均寿命为71.4岁,不必看统计数据,每年平均死亡人数应约为13亿的1/71.4即1820万人。如果规定每个死者的生态墓园绿化20m×20m=400m2以上的面积,植树数量不少于16棵,即平均5米X5米=25平方米种一棵树,当然,政府应当有一种鼓励性质的措施,那么,我国每年的生态墓园的林木覆盖面积将以7280km2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在国家计划造林绿化的基础上还将增加327600km2的森林面积,生态葬坟墓不必太密集,而且生态葬占荒地越多,增加森林面积越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大。如此发展下去,我国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得到大大改善,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第二:环保棺材秸杆造,富丽大方增资源。
所谓环保棺材是用农业作物秸杆制造,外观富丽大方,能够给人一个良好的心理感受,同时可天然降解,造价低廉的一种棺材。埋入地下以后可天然分解成有机物,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土壤肥力。而环保棺材也为自然界的良性循环注入了一份力,并且每年可以为我国节约910万m3优质木材,那么自然也就等于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有效的保护了我国的森林资源。
第三、用高科技来消毒,埋葬尸体不用愁。
人死后,遗体会产生很多病菌而污染环境,虽然说火葬可以以高温消毒杀灭病菌,但火化遗体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又会带来新的而且是更大的污染,并不经济,也不科学,也不是唯一的方法,而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是:在入土前,用环保棺材装殓遗体、用微生物技术高科技手段(喷洒消毒药水和有关菌种)来处理遗体,然后入土。环保棺材本身就是将遗体与外界隔离的有效措施,入土是更为长久有效的措施,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严防水体、土壤等环境侵浊,更重要的是能使环保棺材和遗体在土壤中,能较快分解并以有机物的形式容入土壤,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同时,也能做到对环境零污染。如果这项技术方案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与推广,那么殡葬问题就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么环境问题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第四.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国泰民安更加团结。
陕西省黄陵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缅怀先祖、慎终追远的情怀。中华民族的根就扎在这个世界黄土沉积最厚的广袤高原上。黄土地、黄河和中华民族文明肇造者黄帝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性圣地。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文明圣地,五千年,一脉香火不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都进行着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神圣的祭祀大典——中华大祭祖。在国家危亡之际,大祭祖成为凝聚民族意志,呼唤民族感情的巨大精神纽带,产生同室止戈,再结同心之效应。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前三者早已灭亡,而中国则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被割断历史延续性的国家和民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五千年的祭祖文化。
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共领导人共同公祭轩辕黄帝,第二次合作,组成全国抗日联盟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清明节,国家领导人及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在这里组织全国各界人士代表和海外侨胞代表达近万人的 “中华大祭祖”隆重纪念活动。这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园地,一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呼唤,就会让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五千年来,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都在这里纪念着先祖,也怀着崇高的敬意在这里栽下了大片、大片的翠竹柏林,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开创了殡葬同绿化统筹兼顾的先河,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绿色生态葬”的典范。
人们把墓地称为“人生后花园”,所以,也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要求。从古至今,墓园作为一种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墓园的风格形态各具有独特的艺术氛围,形成了一道靓丽而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是人类的共识。
由于人们受“限制墓地面积”的概念约束,传统土葬和火葬都不能为逝者提供一个合法且宽畅舒适的“人生后花园”,而生态葬的思路是:墓地并入绿化地,面积越大贡献大,补偿先人尽孝心,就给墓地多栽树,不修石头水泥墓,花卉草坪胜园林,八百年后循环葬,土地永远用不完。有了合法且宽畅舒适的生态墓园,人们在追思忆祖,在寄托感情上,在延续人伦情感上都有意义。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义在于,追念先祖,慎重对待人的生命归宿,将使人在道德上走向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伦礼仪的延续,可使整个民风民德更纯朴,使社会更稳定,从而达到国泰民安,人民更加团结。
蒋孝严、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都把公祭黄帝陵和拜祭祖坟作为一项重要议程,惟愿同根早成一统,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例证。
第五、生态葬以人为本,生态林科学发展
人类是有理智与意识的高级动物,对于死者的殡葬行为是受人自身思想支配的,也会因外界刺激而产生心理上的感受和反应,传统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入土为安”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入土为安”有非常正确的一面,因为它偶合了生态系统中“物质良性循环”的科学规律。生态葬充分尊重死者选择“入土为安”的权利,尊重死者对大地和绿色环境的最后奉献,尊重死者其实就是尊重生者。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尊敬先祖更是人之常情。先人奔波忙碌一生,到了人生最后一个驿站,非常重视给先人有一个好的安息之处,绝大多数人对逝去的亲人,也都有一种补偿心态,心甘情愿为他们付出,所以,在全国各地的公墓中,出现了大片、大片密集而拥挤的高坟大墓,宽坊厚碑;同时也出现了人们办丧事的攀比之风越演越烈。据报导,办丧事一般家属要花上万元,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超过百万元者大有人在,我国每年平均丧葬费用超过一千亿元。
科学地看问题,攀比,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运用得当,也是一种积极因素。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都会明白,与其花几十万元建一座高坟大墓,宽坊厚碑,是比不上同样花几十万元建一座100米×100米生态园林气派的!政府应当引导和鼓励人们在生态“祖坟”墓园大面积植树种花种草而大显身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建造观赏性园林,或者建造经济性果园,花卉园,苗园,或者种植药材,经济作物等等,可以自己干,也可以花钱请人干。对于贡献大且经济雄厚的人,他若愿意绿化一座荒山,那么这座山就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搞观光旅游,将是一种特别的奖励!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可以量力而为。而对于无责任感的人,制度强迫他们尽其基本的义务。为了严防因祭祀活动引起的森林火灾,就在生态“祖坟”墓园中修建私家纪念堂或者防火圈,在生态“公墓”墓园中修建公共纪念堂或者防火圈,祭祀活动务必在堂内或者防火圈内进行,纪念堂及防火圈的墙壁能够将火源和枯草有效隔离,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火灾事故。家庭,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生态墓园中的树木花草都是国家森林植被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祖坟”,绝对不是复旧复古,而是照顾人们祭祀的方便性和鼓励海外侨胞认祖归宗,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后代人对绿色生态墓园护理具有最强的延续性,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来保证绿化造林的数量和质量。
2004年2月4日《科技日报》报道,2003年我国完成造林面积1.6亿亩,首次超过国土面积的1%,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达到429亿元,2003年是我国造林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如果“绿色生态葬”能够得到国家肯定,全国的绿化进程将如虎添翼。我国是13亿的人口大国,约有3亿个家庭,如果国家政策允许每个家庭拥有25米×25米~100米×100米的面积、也就是1~15亩的荒地作为祖坟生态墓园,有可能在一年之内,我国造林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0%。国家也可以允许“先富裕起来的人”的家庭带头试点。国家政策也应当允许平原地区的农民在可耕地中墓葬,只要不使用木质棺材,而使用环保棺材,只要不用砖头、水泥、石料修建墓穴和坟头,不立墓碑,地下“埋人”,地面照常耕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这也仍然是生态葬。如果部分较富裕的农民,也想修建“祖坟”绿色生态墓园,允许他们去较远的规划林地修建,原则是采取自愿。上述情况也表明生态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了生态墓园妥善安置了逝者的同时,为生者为后代留下了绿色的新天地。
通过以上分析,生态葬确实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人思想观念。
   (三)生态葬与火葬、传统土葬的比较
火葬的实质是浪费能源(石油等)、浪费资源(人的遗体等)、人为地制造有害气体污染大气;骨灰存放在骨灰堂、骨灰墙和石头水泥造的骨灰墓园之中,永远都不能回归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死人不断增加,骨灰不断增加,墓地越来越大,石雕越来越上档次,生态环境不能可持续发展,以单纯处理遗体为目的的资源消耗型殡葬方式不仅缺乏人文关怀,而且劳民伤财。概括地说:生前辛劳作奉献,死后火葬即犯罪,遗体无奈化烟雾,污染环境造孽重。
传统土葬的实质是棺木消耗大量木材,栽树远远不及砍树快,加上无规划、无管理地在可耕地中埋葬,且还有人用砖、石、水泥建坟,严重侵占可耕地和阻碍生态建设。概括地说:生前辛劳作奉献,死后土葬犯错误,砍伐森林做棺材,生态环境受损失。
生态葬的实质就是把殡葬活动纳入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更人道、更科学、更合理地让人的遗体进入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土地得到立体使用和循环使用,让绿化面积迅速发展,教育公民提高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社会公德。概括地说:生前辛劳作奉献,死后科学生态葬,环保棺材装遗体,安息绿色后花园。
生态葬的内容:环保棺木不用木,富丽大方秸杆造,消毒入殓保卫生,高科分解不耗油;生态殡葬不占地, 绿化墓园胜园林;一步到位归自然,经济实惠最科学。
生态葬的文化:入土为安顺民意,建设生态合国情,慎终追远民德厚,利国利民是根本。
生态葬的理念:天人合一,时空和谐;美化自然,社会优化。
生态葬的形象定位:以绿色植物的生机与活力,以园林建设的诗情与画意,以树木草坪的层次与序列,创造景观的季节变化与时序美,使绿色生态墓园真正成为新的文化景观和艺术博物馆。
 四、生态葬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保持资源的可供给能力,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过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资源的浪费与破坏随处可见,随时可见。以致于怀特曾经感慨说:“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们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能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
 我国目前的生态形势:虽然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颁布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搞生态建设,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相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力度还是不够。在这种生态形势下,生态葬无疑为我国的生态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为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解决了一个最实际、最根本的问题,施行生态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它能够调整好人与地球的关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创造资源;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
 五、实施生态葬的预期成效
(一)生态效益如果实施了生态葬,我国老百姓将不再火化逝者遗体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也将不再大修特修豪华骨灰墓园,花费巨资破坏生态,我国每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1820万人。如果规定每个死者的生态墓园绿化20m×20m=400m2以上的面积,植树数量不少于16棵,即平均5米X5米=25平方米种一棵树,那么,我国每年的生态墓园的林木覆盖面积将以7280km2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在国家计划造林绿化的基础上还将增加327600km2的森林面积,生态葬坟墓不必太密集,而且生态葬占荒地越多,增加森林面积越大,生态效益越大。如此发展下去,我国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得到大大改善,生态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二)社会效益如果实施了生态葬,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相处,更加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更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所有的华人——炎黄子孙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经济效益如果实施了生态葬,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单纯火化遗体用的六万多吨柴油,值人民币约1.8亿元。也可以让约一千多亿元人民币本来是修建豪华骨灰墓园的费用直接转变成绿化造林的费用。用环保棺材替代木质棺材,每年可以为我国节约902.5万m3优质木材。
纠正一个错观念,创造财富万千亿。如果实行生态葬,永久利国又利民。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瑞典发明“绿色”殡葬技术
返回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