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仙女山公墓:从容面对死亡--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重庆仙女山公墓: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创造的相对论、布朗运动和量子论等理论诞生近百年来,它们一直是顶尖 科学家的书房和实验室的专利,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这些理论诞生之初,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能够理解这些深奥的理论。时至今日,这些理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仍 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对爱因斯坦的尊敬和爱戴来自哪里呢。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科学界持久而普遍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从他的点滴生活中所能看到的非凡 人生和人格魅力。
离婚协议:1903年,爱因斯坦与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马里奇结婚。米列娃是爱因斯坦的大学 同学,她是物理班的高材生,同时也与爱因斯坦一样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固执的个性。婚后,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生活和工作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包括她对爱因斯坦的 《狭义相对论》等多个重要论文中大量数据的计算和核实。1919年,性格上的冲突破坏了他们事业上的默契,他们的婚姻走到终点。爱因斯坦提出的条件是:有 朝一日他将获得诺贝尔奖,只要米列娃同意离婚,他将把自己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全部给她。米列娃考虑了一个星期,同意了爱因斯坦提出的条件。1921年,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他把奖金全部交给米列娃,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死亡:1948年,医生发现爱因斯坦的腹腔里长了个柚子大小的大动脉瘤。医生警告说它随时可 能爆裂。“那就让它裂吧。”面对死亡的威胁,爱因斯坦十分平静。因为爱因斯坦一直认为:“是的,人人都要死的。死,是最终的解脱,永恒的自由。死,解除了 我们身上的一切枷锁——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谁看到过死人痛苦呢?只有死人和没有出生的人,才不必惧怕明天的不幸和灾难。可是,人类普遍惧怕 死。实在没有道理。只有个体生命的结束,才能保证物种生命的延续。大自然安排得多么巧妙、多么合理,可是大家都怕死。真是愚蠢。然而,即使知道死不可怕, 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对死的惧怕。又是一个难解的谜。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在爱因斯坦生命的最后阶段,尽管病情危 重,但爱因斯坦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他说:“我想走的时候就会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无谓的。我已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该走的时候,请让 我平静而体面地离去。”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医院因“大动脉瘤破裂”逝世,享年76岁。根据爱因斯坦的遗愿,当天 下午,在12位亲友的护送下,他的尸体火化并被撒在一个未透露的地方。
从这两件事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智者对命运的把握和生死的超脱。
分享到: |